对政协石家庄市十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043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11-05
来源:市发改委
【字体: 】     打印
侯俊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要素培育 推动“四种类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对照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现答复如下: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城市、区域、园区、生态“四种类型经济”,对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部署,是市委立足我市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作出的重要决定,也是下一步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我们围绕这些重点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经济区域布局,逐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开创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新局面。
一、组建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
2019年,在国家发改委《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指导下,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一家立足石家庄、辐射河北及京津冀区域的新型创新机构,河北省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中心已完成组织架构的搭建,人员队伍300余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战略发展、组织管理等部门。相关业务陆续展开,正在办理创新中心总部建设相关手续,同时对国家级创新中心组建方案进行完善。
一是全面分析产业背景。环保产业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产业,也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快应用示范的产业领域。目前我国环保领域产学研资源分散,技术基础仍然薄弱,现有环境监测治理模式、水平和质量亟待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市建立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由先河环保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省冀财产业基金等13个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及公司,“政产学研资”携手,形成集环境感知、分析、治理、管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综合体。
二是精准规划发展方向。创新中心以区域环境综合达标为目标,以网格化低成本、高密度、全覆盖监测为基础,以源解析加减排规划制定为科技指引,结合大数据应用分析,精准找源,实现环境深度治理与保持经济发展平衡发展,从而避免“一刀切”式的环境管控,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达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绿色发展。
三是明确总体布局和目标。产业创新中心以全国生态环境精准治理理念的引领者、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先行者和河北省建设先进环保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为定位,推行1个中心总部、1个科创中心、3个孵化应用中心的“1+1+3”总体布局。到2022年,中心总部基本建成,在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率先启动环保领域应用示范,为政府管控、达标规划、污染减排提供科学有效技术支撑,带动高端环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打造区域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完成科创中心和3个孵化应用中心建设,推动环保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环保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四是发挥人才、平台及产业优势。产业创新中心拥有16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拟邀请6名院士组成院士团队,人才基础扎实。创新中心整合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电科54所、东北大学的多个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联合研究中心、阳光学院、中科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等多个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环境技术研发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平台。与此同时,牵头企业先河环保是全国环境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龙头企业,国内首创将网格化管理思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并为18个省份131个县市提供了网格化解决方案;组建单位之一的启迪环境是首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打通垃圾分类前、中、后端处置的专业环保企业,服务覆盖全产业链,为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快速推进先进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我市一直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带动就业、支撑创新作用,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大正“双创”升级版实施意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19年,全市13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企业新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我市获得2018年创新平台奖励资金2250万元,占全省总量的26.4%。
1.促进创新创业环境升级。一是简政放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推进企业登记电子化和名称自主申报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各类开发区开展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推行由县(市、区)政府统一组织“区域评估”,符合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属于主导产业的投资项目可不再进行单独评价。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深入推进“一事项一标准、一子项一编码、一流程一规范”工作,编制每一行政许可事项操作规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实现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覆盖。三是提升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开放水平。整合市直部门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全部接入市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并实现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交换共享,各部门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明确数据开放范围和时间节点,市政府定期开展数据开放评估,公布评估结果。四是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完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农村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窗口,除法律法规特别规定或涉密事项外,凡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全面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列明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注意事项,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
2.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一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落地。二是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路径,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信息共享。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搭建成果推广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信息公开平台,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对接国家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完善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发布与服务系统,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效对接。
3.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一是加快专业众创空间发展。建立众创空间质量管理、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制定专项方案,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推动生产制造类企业建立工匠工作室,通过技术攻关、破解生产难题、固化创新成果等塑造工匠品牌。二是提升孵化机构建设水平。推动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继续推进市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孵化机构联盟,大力建设专业的孵化集群,加强与国外孵化机构对接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支持行业龙头和大型制造企业搭建面向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推广制造产能+创新创业模式,开展“制造产能券”试点,促进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与制造能力深度对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提升一批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市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明确发展重点,把握主攻方向,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2个百分点。
1.坚持政策引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深入实施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了《石家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相继出台《石家庄市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落实国务院推广的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工作方案》《石家庄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石家庄市支持中小企业奖补贷政策管理办法》,修订出台《石家庄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条政策》《高新技术成果落地石家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业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提供政策保障。
2.聚焦重点领域,发展优势产业。坚持项目、平台、企业同步推进,市县共同用力,强化产业聚集,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发力,重点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鹿泉区光电与导航、栾城区通用航空等三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并依托石家庄高新区,成功争取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试点。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37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工业增加值53.8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4%。光电与导航产业示范基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通用航空示范基地拥有规上企业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30万元,同比增长9.84%;完成工业增加值6839.02万元,同比增长17.77%。
3.强化项目带动,培育新增长点。坚持把谋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作为加快全市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着力实施重点项目。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20项,总投资1172.7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的35.2%。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占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24.3%。二是深化与中国电科13所、54所战略合作。市政府与两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发改委与两所建立定期沟通对接机制,联合编制了产业发展合作规划,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两所拟实施产业化项目27个,总投资约26亿元的,1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项目已经竣工,中国证监会已受理中瓷电子IPO上市申请。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要素培育,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逐步完善“4+4”现代化产业格局,持续推送“四种类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23日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