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发改委 | 省政府 | 省发改委 | 市政府
 
您的位置:首页
 
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资环处
【字体: 】    打印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其他相关单位:
现将《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并按照《关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调度协调机制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每月28日前将上月工作进展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huanzichu@163.com)
附件:《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27日               
附件:
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水平,特制定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标对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国家、省统一安排,加快推进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工作,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原则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指导各县(市、区)深化完善本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确保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禁新上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循环化工园区、高新区管委会,下同〕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落实“退倒十”方案,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大力度压煤、减排、控车、抑尘,强化工业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源治理,加快推进企业退城搬迁,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加强移动源排放控制,推进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加大道路工程施工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力度,常态化开展重型柴油货车尾气净化装置排放达标整治,严格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全市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两个全覆盖”,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水洗机扫”全覆盖,强化线性工程扬尘治理,抓好矿山、砂场、工业企业堆料场扬尘防治,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重污染天气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绩效评级差异化减排,实行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差异化精准治理,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2021年全市PM2.5控制在54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6%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
3.强化水污染治理。编制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围绕“地下水超采治理、河湖清理整治、计划用水管理、节水型单位建设、水利系统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系统推进控源减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执法监管,完善跨界河流生态补偿金扣缴等奖惩机制。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推进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地下水试点项目。强化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全面达到Ⅳ类水和局部Ⅲ类水。2021年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
4.继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补充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持续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管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加快处理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修订和完善部门联动监管程序,健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强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监管,确保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实行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
5.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强减污降碳协同,严控新增高碳工业行业产能,开展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推广应用控制碳排放新技术、培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配合做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系统建设,构建市、县企业互联互通的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核查体系,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任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农村改厕,改造提升户厕14.43万座,公厕1700座。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完成17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探索建设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对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美丽庭院达到农村常住户数60%,精品庭院达到农村常住户15%。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推进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生态品质,打造精品工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城管局)
(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7.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关闭取缔矿山12个、完成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任务103处,推进矿山整合重组和符合条件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8.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农村生活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自备井关停工作,争取河道年生态补水5亿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9.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修复。坚持“三沿三旁”营造林绿化与其他营造林绿化工程相结合,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专业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开展森林县(市、区)、森林乡村创建活动。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及现状做好项目谋划,增加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数量,逐步补齐现有城市绿地缺口。(责任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园林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
10.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6.5万公顷,持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年内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
11.加强湿地保护。全力推进湿地保护恢复,继续推进河湖生态补水。巩固完善采砂管理长效机制,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维护河道采砂正常秩序。(责任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四)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12.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入落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环境检测技术研发和服务,推进市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振兴发展。全面落实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系统优化产业承载平台,实施“三个一批”,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入区进园,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与区域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严禁违规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标准,严防已去产能死灰复燃。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优势行业和重点园区实施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清洁化改造。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国家绿色产业基地,促进绿色产业规模化聚集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2021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达到3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
13.加快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编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严格执行用煤投资项目煤炭替代政策,实行新上用煤项目减(等)量替代,因地制宜采取关停淘汰、易地搬迁、流程再造、技术改造等方式,减少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做好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收尾工作,加强气源和电力供应保障,健全‘压非保民’应急预案,抓好煤源落实,落实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政策。加强劣质散煤治理,开展采暖季劣质散煤管控“百日会战”,全面加强散煤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环节监管,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工业耗煤企业炉前煤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炉前煤质检测力度,安装监控视频,驻厂监管,杜绝劣质煤燃烧。规范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遵循土地资源条件、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建立完善发展规划布局、资源高效配置、依法依规监管的长效机制。增加区外受电能力,持续加大外购电力度,新增用电量争取依靠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外送电满足。加快新能源发展,加快氢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完成省下达我市年度减煤任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
14.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项目建设,完成敬业钢铁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达到85%以上。完善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出租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车辆,加快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5.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进一步细化实化分类类别、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的要求,加快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编制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年内建成垃圾焚烧发电设施3座。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持续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有序禁止限制一批塑料制品。落实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进度。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完成27家市直机关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五)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16.持续推进节能降耗。编制节能减排“十四五”综合性实施方案。以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为抓手,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力度。严控高耗能行业违规新上项目,优化布局数据中心、5G等新基建并着力提升能效水平。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程,支持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实施集中供气供热、余热余能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重点工程。坚持能耗双控管理制度,继续强化节能监察,持续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监察、节能审查和煤炭替代方案落实情况“双随机、一公开”监察。2021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促局)
17.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编制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从严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推进农业节水,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继续做好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工作,加快钢铁、石化、印染、制革、食品、医药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培树一批节水标杆企业。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按照既有即改原则动态更新维护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2021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2.7%。(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
18.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管控,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贯彻执行产业发展用地标准、评价技术规范。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交易平台、交易规则和程序,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完成单位GDP用地面积下降年度目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19.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狠抓冶金渣、化工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加强城市主要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针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垃圾等典型城市废弃物,打通循环利用难点和堵点,构建现代化回收体系。持续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参与省级示范园区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机械还田的形式利用秸秆,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青贮,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发展畜牧养殖,通过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加强地膜回收试点建设,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供销总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健全法规标准。待省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土壤污染防治、节约用水等条例,对土地管理条例修订后,严格抓好落实,进一步支撑和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利局)
21.完善政策体系。探索“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行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加强排污许可与环评、执法等领域的衔接。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健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体系。完善涉气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清单。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制定环境治理专项评价考核办法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和草原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二)推进工作落实。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督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工作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处室和承办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要通过整合、调剂、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管理。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规定,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各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主动认领、积极作为,逐级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三)组织评价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指挥棒、助推器和风向标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同步开展评价。依据重点任务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结合有关专项考核,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引导各县(市、区)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关文件
工作信息
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1-05-2815:18  来源: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其他相关单位:
现将《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并按照《关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调度协调机制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每月28日前将上月工作进展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huanzichu@163.com)
附件:《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27日               
附件:
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水平,特制定石家庄市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标对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国家、省统一安排,加快推进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工作,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原则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指导各县(市、区)深化完善本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确保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禁新上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循环化工园区、高新区管委会,下同〕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落实“退倒十”方案,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大力度压煤、减排、控车、抑尘,强化工业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源治理,加快推进企业退城搬迁,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加强移动源排放控制,推进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加大道路工程施工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力度,常态化开展重型柴油货车尾气净化装置排放达标整治,严格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全市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两个全覆盖”,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水洗机扫”全覆盖,强化线性工程扬尘治理,抓好矿山、砂场、工业企业堆料场扬尘防治,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重污染天气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绩效评级差异化减排,实行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差异化精准治理,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2021年全市PM2.5控制在54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6%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
3.强化水污染治理。编制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围绕“地下水超采治理、河湖清理整治、计划用水管理、节水型单位建设、水利系统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系统推进控源减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执法监管,完善跨界河流生态补偿金扣缴等奖惩机制。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推进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地下水试点项目。强化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全面达到Ⅳ类水和局部Ⅲ类水。2021年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
4.继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补充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持续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管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加快处理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修订和完善部门联动监管程序,健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强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监管,确保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实行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
5.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强减污降碳协同,严控新增高碳工业行业产能,开展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推广应用控制碳排放新技术、培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配合做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系统建设,构建市、县企业互联互通的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核查体系,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任务。(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农村改厕,改造提升户厕14.43万座,公厕1700座。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完成17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探索建设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对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美丽庭院达到农村常住户数60%,精品庭院达到农村常住户15%。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推进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生态品质,打造精品工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城管局)
(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7.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开展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关闭取缔矿山12个、完成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任务103处,推进矿山整合重组和符合条件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8.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农村生活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自备井关停工作,争取河道年生态补水5亿立方米。(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9.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修复。坚持“三沿三旁”营造林绿化与其他营造林绿化工程相结合,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专业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开展森林县(市、区)、森林乡村创建活动。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及现状做好项目谋划,增加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数量,逐步补齐现有城市绿地缺口。(责任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园林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
10.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6.5万公顷,持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年内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
11.加强湿地保护。全力推进湿地保护恢复,继续推进河湖生态补水。巩固完善采砂管理长效机制,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维护河道采砂正常秩序。(责任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四)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12.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入落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环境检测技术研发和服务,推进市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振兴发展。全面落实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意见,系统优化产业承载平台,实施“三个一批”,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入区进园,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与区域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严禁违规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标准,严防已去产能死灰复燃。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优势行业和重点园区实施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清洁化改造。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国家绿色产业基地,促进绿色产业规模化聚集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2021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达到3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
13.加快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编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严格执行用煤投资项目煤炭替代政策,实行新上用煤项目减(等)量替代,因地制宜采取关停淘汰、易地搬迁、流程再造、技术改造等方式,减少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做好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收尾工作,加强气源和电力供应保障,健全‘压非保民’应急预案,抓好煤源落实,落实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政策。加强劣质散煤治理,开展采暖季劣质散煤管控“百日会战”,全面加强散煤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环节监管,推进火电、钢铁等重点工业耗煤企业炉前煤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炉前煤质检测力度,安装监控视频,驻厂监管,杜绝劣质煤燃烧。规范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遵循土地资源条件、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建立完善发展规划布局、资源高效配置、依法依规监管的长效机制。增加区外受电能力,持续加大外购电力度,新增用电量争取依靠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外送电满足。加快新能源发展,加快氢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氢能产业链布局。完成省下达我市年度减煤任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
14.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项目建设,完成敬业钢铁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达到85%以上。完善城市绿色配送体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出租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车辆,加快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5.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进一步细化实化分类类别、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方面的要求,加快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的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编制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年内建成垃圾焚烧发电设施3座。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持续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有序禁止限制一批塑料制品。落实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进度。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完成27家市直机关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五)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16.持续推进节能降耗。编制节能减排“十四五”综合性实施方案。以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为抓手,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力度。严控高耗能行业违规新上项目,优化布局数据中心、5G等新基建并着力提升能效水平。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程,支持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实施集中供气供热、余热余能利用、能源梯级利用等重点工程。坚持能耗双控管理制度,继续强化节能监察,持续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监察、节能审查和煤炭替代方案落实情况“双随机、一公开”监察。2021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促局)
17.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编制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从严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推进农业节水,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继续做好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工作,加快钢铁、石化、印染、制革、食品、医药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培树一批节水标杆企业。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按照既有即改原则动态更新维护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2021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2.7%。(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
18.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管控,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贯彻执行产业发展用地标准、评价技术规范。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交易平台、交易规则和程序,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土地二级市场,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完成单位GDP用地面积下降年度目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19.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狠抓冶金渣、化工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加强城市主要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针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垃圾等典型城市废弃物,打通循环利用难点和堵点,构建现代化回收体系。持续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参与省级示范园区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机械还田的形式利用秸秆,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青贮,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发展畜牧养殖,通过秸秆沼气、秸秆压块、秸秆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加强地膜回收试点建设,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供销总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健全法规标准。待省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土壤污染防治、节约用水等条例,对土地管理条例修订后,严格抓好落实,进一步支撑和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利局)
21.完善政策体系。探索“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行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加强排污许可与环评、执法等领域的衔接。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健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体系。完善涉气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清单。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制定环境治理专项评价考核办法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和草原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二)推进工作落实。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督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工作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处室和承办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要通过整合、调剂、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管理。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规定,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各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主动认领、积极作为,逐级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三)组织评价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评价考核指挥棒、助推器和风向标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同步开展评价。依据重点任务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结合有关专项考核,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引导各县(市、区)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