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发改委 | 省政府 | 省发改委 | 市政府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石家庄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20
来源:国民经济综合科
【字体: 】    打印
——2022年1月23日在石家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建林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石家庄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提请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举措,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490亿元,增长6.6%,顺利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第一阶段目标,年初确定的26项指标中,24项指标完成目标任务,2项指标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一)谋创新、抓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强势推动,编制完成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试行)》及13个配套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为111个项目发放奖补资金1.1亿元,高新区国际生物医药园、鹿泉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启动建设,加快培育现代食品、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进军”。传统产业加速升级,争列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99项,四药药品质量追溯平台等10个项目列入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2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40家,全省居首。民营经济获评全省先进,考评综合指标全省第一。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力,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电商龙头企业培育,省级以上电商示范企业达到40家以上,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断强化,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1家。夜经济名片打造不断深化,荣获“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创新城市”荣誉称号。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到86亿斤,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石家庄奶业列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名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全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立石家庄市政府智库,为科学决策注入新智能。印发了《石家庄市瞪羚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产业链+基金+产业创新中心”的新思路、新模式,在鹿泉区建设产业创新中心,首批签约9个高性能陶瓷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新增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29家;119项成果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45.4%。成功举办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河北分会场活动。
(二)扩投资、挖潜力,内需拉动继续增强。全力争取资金支持。与金融机构签署1.5万亿元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7个、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18.1亿元,发行2021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79个、发行金额194.3亿元。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开展“携手共创、未来可期”“央企名企助力石家庄”“跨国公司石家庄行”等活动,赴北京、深圳、成都、福州等地举办专题推介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科技招商、小团组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58个,合同引资2383.2亿元,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华为河北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201个省市重点项目列入正面清单管理,组织2次全市项目观摩、4次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2730.9亿元的1534个项目开工建设。352个省市重点项目中,123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完成投资1176.86亿元,达到年度目标的138.94%。
(三)优服务、增动能,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承接省级赋权78项,压减优化市级审批权限105项。完成五大投资集团组建,形成“5+2”市属国有企业架构[],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进。制定《进一步支持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定期组织企业家·市长恳谈会、市民·市长恳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不断增强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开发区能级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开发区+公司”[]运营模式,加快建设投融资、担保、市政、科创等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全市开发区推出87个地块15000余亩土地用于主导产业招商。加强示范园区建设,石家庄经开区、鹿泉经开区入选河北省能级提升综合示范经济开发区、河北省特色产业示范经开区名单。预计全年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28个。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步伐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完成,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发展,综合性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投用,4项创新案例作为省最佳实践案例向全省推广。中欧班列再上新台阶,图定班列每月发运24列,国际线路已达10条,常态化开行212列,规模和效益均实现了翻番。成功举办2021年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刘鹤副总理视频致辞。正博会、通航博览会等展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26亿美元,增长5.2%。
(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积极开展科学精准依法治污,1926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3094家涉VOCs企业实行“一厂一策”,47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市历史性实现空气质量“退后十”目标。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达到75%,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完成总体验收;累计完成营造林71.9万亩,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开展“6+1”专项行动,“四横五纵一环”主街主路景观全面提升,1123条小街小巷焕然一新,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5万多处、1000多万平方米,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东段及二期工程通车运营,地铁投运里程达78.2公里,骨干网络初步形成。谋划推进高铁商务区、太平河城市发展示范区、石煤机、东垣古城遗址公园、石家庄北站规划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精心实施民心河沿岸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高标准进行城市水系规划建设,升级改造公厕470座,建成公共停车位4.1万个,规划200个以上球类运动场地。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高标准打造滹沱河生态经济带,加快推进三环内市政化改造暨片区综合开发,推进“8+2”城市道路与外部道路互联互通工程,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县城建设持续提质升级。以“五城创建”[]为抓手,强力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八大行动”[],实施494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获省人居环境奖、省级森林城等荣誉称号14个。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创建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区21个。
(五)解民忧、暖民心,民生保障明显增强。省20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全省率先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模式,发放补贴9899.68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89万人。社保功能不断加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参保人数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养老服务提质增能,新增养老床位4400张,提升改造护理型养老床位3890张,实现了849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228种药品价格平均降幅63%,5类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70%,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医保红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所,完成1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启动140所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建设,新创建普惠性民办园70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第三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等建设加速推进,建成高水平国医堂50个,新增婴幼儿照护试点机构48个。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发放文化惠民卡3万张,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35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房地产解遗工作有序进行,263个“办证难”项目全部办理了相关证件。强力整治“烂尾楼”项目,分五批向社会公示解决方案和责任领导、责任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食品药品安全等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市正处于疫后经济恢复期、结构调整转换期、污染治理攻坚期,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环境容量日益受限,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指标低于预期。一是投资增长依然乏力。主要行业拉动力减弱,占比39.5%的工业、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行业投资共下拉全市投资增速15.9个百分点。项目规模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年审批、核准、备案项目4835个,同比增长30%,总投资5073.6亿元,同比下降23.7%。另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疫情防控也对项目建设产生较大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低于计划1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市场恢复缓慢。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居民非必需品消费意愿下降,大宗商品销售断崖式下跌,尤其是汽车销售5月份以来逐月下降,累计增速从前4个月的23.2%回落到1—11月的-1.8%,对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低于计划2.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经济低位运行。全市产业结构还不优,传统产业占比偏大,转型升级仍然任务艰巨。焦化企业关停、石炼化停产检修、敬业压减粗钢产量以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因素,对工业增速拉低明显。
同时,民生保障领域仍有短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现代化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消防、生产等领域安全隐患仍需加强防范。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推动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支撑之年、关键之年。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增强综合实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着力巩固污染治理成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综合研判国家、省、市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安排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突破7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生态环保、民生福祉类指标完成省定任务,并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2022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是前提、进是方向、改是动力”的工作方向,把握四个关系[],聚焦八个新突破[],保持奋进姿态,坚持系统推进,着力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用好200亿元产业基金+“四补十九奖”[]的支持政策,强力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率先突破,确保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以上;推动规划政策落地,大力发展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全省数字经济集聚区和新高地。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增长12%。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4亿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一环”“两带”“三个产业集群”[],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三是大力实施工业提质增效工程。开展“千企转型”行动,围绕产业链条化、产品高端化,滚动实施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以上。按照“新进规、小升规、退复规”,分类建立“入统”培育库,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全力推动企业达标入统,力争2022年新增规上企业200家,新建入统企业60家。
(二)着眼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推动三大机制[]见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组建10家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中央创新区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启动研发到中试生产前所需关键仪器设备的共享设施和技术服务。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331” 经纪人服务体系[],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0亿元。
二是加强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抓好管理向搞好服务转变。积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以上。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
三是搭建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能级,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5家。
(三)着眼稳投资促消费,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五大千亿级产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谋划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规模大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城市更新、生态环保、旅游康养等,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用好1.5万亿的授信规模,抓好与央企、名企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推动华为河北总部等项目加快落地。常态化开展项目观摩拉练和集中开工活动,严格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力争2022年集中开工项目数量更多、质量更优。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领导包联机制,做好协调帮扶,强化督导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紧盯国家、省政策走向,争取更多政策、资金等支持。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000亿元以上,投资500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不低于1500个,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项以上。
三是促进消费提档升级。积极发展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创意性消费等新兴消费。持续推进商业街改造提升,培育消费品牌,打造省会夜经济名片。通过发放购物红包、提供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动市民扩大消费。通过实体商业与电商融合,推进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发展,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保持在40家以上。
(四)着眼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树牢“店小二”意识,常态化召开企业家·市长恳谈会、市民·市长恳谈会,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落实好“证照分离”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现准入即准营。增强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保障,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时为企业减负纾困、解决问题。出台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范行政执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投资洼地、兴业沃土。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建立完善市场化公开选聘制度,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探索行政审批承诺补正和容缺受理机制,深化全程网办改革,推广电子证照应用,推进跨省通办。推动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应用,开展“多评合一”试点,打好改革“组合拳”。
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自贸区正定片区建设,在全国推出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出5项最佳实践案例。支持正定机场扩容升级。加强与京津雄沟通联系,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微中心”。继续推进中欧班列图定化稳定开行,力争全年开行达到500列以上。深度打造“数博会”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廊洽会、迪拜世博会、夏季达沃斯、进博会等重点高端论坛展会,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五)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加快开展城乡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推动三环内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暨片区综合开发,将复兴大街打造成城市新的中轴线。加快推进二环路与周边道路互联互通、二环三环联通工程,打通36条规划路,完善市区骨架路网,加密支路网。加快推动地铁1号线二期剩余工程、2号线一期北延工程,推动主城区轨道交通尽快成网。
二是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继续深入开展主街主路景观提升和民心河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1975年前危旧住房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9个城中村改造高品质示范区等项目,打造高品质生活区。加快建设高铁商务区、石煤机城市更新、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太平河城市片区等重点项目,打造样板工程。大力推进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缓解停车难题。
三是开展县城建设攻坚和村镇建设。以“五城创建”为抓手,持续开展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加快打造独具特色、靓丽多彩、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新县城。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品质提升,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基本完成厕所改造任务。完成221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763个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六)着眼绿色发展,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制定我市实施意见、行动方案、分领域达峰实施方案、保障方案等,按计划组织实施。推动传统产业加快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积极扶持低碳行业项目,鼓励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产业链延伸等改造升级项目。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2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每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49.3立方米。
二是深度治理大气污染。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与运输结构,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治理,做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工作;加强道路、工地扬尘和建筑垃圾运输管控,扎实开展黄土裸露地面整治等工作,推动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并持续向好。坚持分类分级管控,按照差异化减排、降尘标准,健全完善“白名单”“黑名单”制度,不断扩大正面清单纳入范围和数量,杜绝“一刀切”。
三是加强水土污染防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深度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湖库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河流水生态修复。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超采治理工作,2022年3月底前完成应急水源工程主体。加强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管理,督促落实法定义务。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65万亩。
(七)着眼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加快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抓好促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持续推进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实施全民参保,推进扩面征缴,实现应保尽保、应缴尽缴。加大根治农民工欠薪工作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苗接种,织密防疫网络。加快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新创建3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启动市第一中学正定校区等5所高中建设,稳步推进河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建设。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协调解决机制,守牢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等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政府债务、消防等领域风险隐患。进一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好省20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民生实事。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删除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部署要求,砥砺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确保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相关文件